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5:33:20  浏览:95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规定》的通知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规定》的通知

泸市府办发〔2003〕9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经市政府研究,现将《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川办发〔2003〕25号)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该《规定》,我市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归口管理部门为市经贸委,各县、区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归口管理部门为县、区经贸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有关工作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请各县区、各部门接此通知后,于今年11月底前将本县区、本部门明年拟对企业进行检查的工作计划报送市经贸委。
             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四川省控制对企业
             进行检查的规定》的通知
              川办发〔2003〕25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六月十七日
           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规定
           省经贸委    省监察厅    省政府法制办
  第一条为了规范对企业的检查行为,制止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的决定》、《四川省企业负担监督管理条例》和原国家经贸委等9部委联合制定的
《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四川省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的归口管理部门为各级经济贸易委员会,监察、法制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协助经贸委做好有关工作。
  第三条工作职责:归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控制对企业进行检查有关工作的综合管理和协调。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省级各部门对企业进行的检查,由省经贸委负责管理和协调;市、州及其以下部门对企业进行的检查,由同级经贸委负责管理和协调。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企业,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检查,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经济检查。   本规定所指国家行政机关,包括经贸、财政、审计、价格、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外汇管理、统计等部门。
  第六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企业进行的检查适用于本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政令明确规定外,任何行政机关及派出机构不得擅自对企业进行检查。
  第七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检查,应当统筹安排、注重效率、保证质量、避免重复。税务机关对同一企业的税务检查,每年不得超过两次;质量技术监督机关对同一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除质量不合格外,每年不得超过两次;其他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的检查,每年不得超过一次,法律、法规和本规
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
  第八条每一年度各级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的检查,应事先拟定检查计划,于上年11月底前分别报送同级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并说明检查的理由、依据、对象、事项、是否收费及依据和标准、实施检查的时间等内容。各级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在对各有关行政机关报送的检查计划进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会同监察和法制部门于上年12月底前编制并下达年度检查计划。在编制计划时,要注意对内容重复或时间冲突的检查进行协调,能够合并的,应进行合并;可以联合检查的,协调有关行政机关实施联合检查。
  各市、州检查归口管理部门编制的年度检查计划,应于上年12月底前报省级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各有关部门计划外的检查,应于检查前报同级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备案核准,经核准后方可进行检查。
  第九条按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决定,有关行政部门对企业进行的具有保密性的专项检查、经举报后急需查处的突击检查、以及行政机关有理由认为企业存在违法嫌疑需依法进行检查的,可采取先实施、后备案的办法。
  第十条对企业实施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在实施检查时,必须向企业出示检查的法律、法规依据和归口管理部门下达的“检查计划”或备案核准通知书。
  违反本规定对企业进行检查的,企业有权拒绝接受,并可向检查归口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和法制部门进行举报或投诉。
  第十一条实施检查的部门要严格划分管理权限和职责,对同一企业进行的同一检查内容如涉及两个以上的部门,应采取联合检查的方式进行,不得对企业进行同一内容的多头检查或同项目重复检查,要积极配合检查归口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十二条对企业进行检查,不得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不得违规收取检查费用或提取样品。不得在检查中进行任何没有法律依据的考核、评比、达标等活动。
  第十三条对企业实施检查,除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企业转嫁费用。不得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在检查中,按规定需收取费用(含罚没收入)的,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各执收执罚部门要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规定,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体制。    第十五条有关检查如发生重大调整,应向检查归口管理部门重新申报,经批准后方可进行。重大调整是指:检查内容、范围、时间等出现重大调整,收取费用金额和提取样品数量等内容发生变化等。
  第十六条因故取消的检查,有关部门应及时报告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
  第十七条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州检查归口管理部门每年底对本部门,本市、州控制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于12月底前将总结情况报送省经贸委,同时抄送省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的检查行为与被检查企业发生矛盾时,应及时报告检查归口管理部门,由检查归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第十九条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对企业进行检查的,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可责令违规部门停止检查或进行整改;并可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在媒体上曝光及至提请纪检、监察和法制部门查处。
  第二十条对制定检查计划或检查中弄虚作假的,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将会同纪检、监察和法制部门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及时进行查处,并追究实施检查单位法人代表及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在实施检查中,有关单位及检查人员接受被检查企业的馈赠、报酬、贵重礼品的,将依法予以没收、追缴或责令退赔;在被检查企业报销费用或参加被检查企业提供的宴请、娱乐、旅游活动的,责令当事人退赔或自行支付相关费用,并按有关廉政规定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
  第二十二条各市、州可依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修改《关于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修改《关于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税务局、
分金库:
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管理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此项资金的管理,现对财政部(90)财预字第69号《关于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规定修订如下:
一、《通知》第一条“教育费附加的预算管理原则”修改为: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管理后,应按“先收后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的原则管理和使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年初应按收支相等的数额编列预算;在预算执行中,应按实际收入安排支出,并且按照收入的入库数和用款单位的
银行支出数在月报中反映,逐级汇总上报;年终决算时,按教育部门汇总的银行支出数,编入地方各级财政总决算;年度执行中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专项结转下年使用。
二、各级财政部门应定期将教育费附加的收支及结余数额通知同级教育部门,便于教育部门及时掌握收支情况。教育费附加的安排使用,应由同级教育部门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由财政、教育部门联合下达,并切实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各级财政部门不
得因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管理而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
三、教育费附加继续适用“专款收入类”和“专款支出类”下已设立的“教育费附加收入”和“教育费附加支出”两个“款”级科目。
四、中央补助给地方的教育费附加收入,地方收到补助款时,列入“中央补助收入”“款”,支出在“教育费附加支出”“款”中反映。
其他规定仍按原《通知》执行。



1992年11月14日

进网电信终端设备改型管理规定

信息产业部


进网电信终端设备改型管理规定
信息产业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进网电信终端设备改型的管理,依据《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已经取得进网许可证的固定网电话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移动电话机、无线寻呼机等各类产品,在进网许可证有效期内进行技术改动时申报、受理、审查、检测的依据。

第二章 申报和受理
第三条 根据《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的相关规定,申请企业的进网产品在进行技术改动时(改变产品型号或不改变型号),必须向原检测机构申报。
第四条 电信终端设备改型申报表及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进网电信设备改型申报书。说明已进网产品的证号、名称、型号、拟改型号、改动情况简述。(二)改型前、后的产品外观及电路板彩色照片。(三)改型前、后的电路原理图、电路板图、主要原器件明细表、软件更改说明。
第五条 相关检测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在认为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予以受理。

第三章 改型审查
第六条 相关检测机构在受理改型申报后,根据下列原则进行审查并提交审查报告。
(一)主体型号不变,只是在同系列内更改编号(如SST2000改为SST2000CT),且不增加功能,不改变软件及电路设计和布线,仅改变机壳的,不再进行电气等方面的测试。(二)主体型号不变,只是在同系列内更改编号,(如SST2000改为SST2000CT),增减功能或更改了软件,或小范围更改了电路设计或布线,经审查认为对环境适应能力不产生影响的,进行包装、外观、装配、说明书检查,功能检查,部分常温电气性能测试。(三)主体型号不变,增减功能,更改软件或较多更改了电路设计或布线,需进行全项检测。(四)其变动已经超出同系列产品规定的,不做改型处理。(五)必要时审查人员可对样机进行审核。
第七条 审查报告完成后,交申报企业并报电信设备进网受理中心。

第四章 检测与发证
第八条 申请企业明确检测项目的情况下,根据企业情况自行安排规定的检测。
第九条 相关检测机构根据改型审查结果实施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第十条 受理中心在收到审查报告后,经审查符合要求的,根据进网许可证审核、报批程序予以处理。


2001年6月25日